携手昌宁奔小康
实践昌宁——历史文化学院实践团队
发布时间: 2020-10-27 22:49:33 作者:本站编辑 来源: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:

实 践 昌 宁

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、理论成果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关系,将专业学习与服务“三农”、服务地方经济紧密结合,将个人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,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,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今年6月,研究生院、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起“不忘初心助脱贫,青春践行攻坚战”2020年云南昌宁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经前期动员,共组建4支团队赴昌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


团队一:历史文化学院实践团队

团队人员:

教师:田阡(教授、博导)

博士研究生:唐欢、庄伟

硕士研究生:陈雪、温立静、杨俊、范婧怡、宋田昊楠、雷鑫、杨智朝

实践背景:

昌宁县辖区历史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文化时期,辖区内曾出土过的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等随葬品,是昌宁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。其管辖的帕旭寨、芒石寨是湾甸傣族乡名利乡村发展典范,文化资源丰富,民族文化氛围浓厚。

实践任务:

根据昌宁县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需要,通过实地考察、走访调研,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、乡村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开发的相关调查研究,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机组成部分,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助力实现脱贫攻坚。

实践过程:

团队深入傣乡农家,对村寨的历史沿革、地理生态、经济发展、手工技艺、传统惯习、宗教信仰、民风民俗等进行全景式调研;走访地方史志编辑部门,搜集历史文献;拜访政府职能部门,获取各类统计年鉴和数据报表资料。

实践成果:

在全面、深入理解当地社会文化的基础上,为当地傣族传统村落制定了符合其发展特点“五个1行动计划”。即,书写1本田野调查报告,打造1批民族生态博物馆,支持和帮助1位傣族学生完成学业,组建1支傣族泼水节歌舞队,培养1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
祝酒--村民的百家宴


田教授带队下乡


采莲--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


探讨手工造纸的网络营销